心心相传的星火 恰似木棉花的温柔
我看到过有一些老年人,因为临终前想活下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而四大又在不可逆转地解体,两种相当的力宛如拔河一样反向而行,结果把五官都私撕扯得变形了。
[31] 朱维铮:《神州长夜谁之咎——析夏曾佑与宋恕的通信》,见《音调未定的传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148页。《中国正义论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伦理学传统》(专著),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注释: [①] 黄玉顺:《论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现代哲学》2015年第3期,第97–103页。以法家之刻,终使民膏泽。荀学近代复兴的进一步表现是晚清学界出现的今文经学派(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排荀与古文经学派(俞樾、章炳麟等)尊荀之争。[44] 事实上,中国正义论可以说就是整合孟荀的一种实际成果,即把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整合于儒家的正义理论体系之中。因此,荀学只能后台操作。
[30]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纵上所述,孟荀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因此尽管两者立论的角度不同,对人性的判断有侧重点的差异,切入点也不一样,但最后的目的是一样的。
所谓天灾,就是日本刚刚发生的地震和海啸,一瞬间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其实,早在先秦时代,道家对此已有清醒的意识和鲜明的反省。宋明儒家认为只有自己的主张才是正道,释老则是歪门邪道,因此根本就不屑去了解老庄和佛家的思想。盗跖说天下有那么多盗贼都是因为你们提倡仁,如果不是你们提倡仁的话,哪有那么多跟仁相对的盗呢?盗跖说,盗亦有道,他说在盗贼之中我也是个大仁者,我们的分配原则、上下关系、游戏规则都很明确,我们也是不言而行,不禁而止。
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命境界 人生 佛学 。他说这个自然不是道家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前定的自然,或者说是原始的自然。
不仅儒家有这种思想,佛家也有这样的思想,只不过它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而已。所以仙界其实很简单,仙界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大我境界的人,佛教称之为菩萨,儒家称之为圣人,道家称之为神人。那么他们面对人间的种种,面对前面那两个境界的人受不了的事情怎么办呢?我们前面说过,持性善或性恶论的人一旦遇到触碰其价值底线者,就会找对方算账,甚至会取其性命,但对无我论者来讲就没有这回事了,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对任何原则的执取状态,认为任何原则都只是在不同因缘下才发挥功用的暂时性的规定而已,过了这个因缘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看道教里面很多成了道的人都叫神仙,他们所居住的世界叫仙界,其他人则叫凡人,其居住的世界则叫凡间。性善论、性恶论等实在论意义上的人性论也是因为执取一个我才成立的。进一步讲,一个人能够觉知到的宇宙人生的深广度就叫生命境界。《说文解字》中,它们是互训的:境,界也。
关于导致这样一种主客浑然一体境界的原因,主要有下面这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无因自然论,也就是整个大千世界、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人畜鸟兽没有什么原因便自然如此,自然而然。但是自然境界却是对人的生命境界的一种界定。
如果从人的精神境界来理解仙人间和仙界,那么仙人就是获得了无我境界的人,而仙界则是没有苦乐、逆来顺受,纯任性分、著于无我的精神境界的那么一个世界。换句话说,大我境界中的人当下就要体会到大千世界跟我是一体的,我就是大千世界。
所以除了疯子和植物人,没有人能够接近这种境界。这种人生境界虽然彰扬了人的主体性,对人性有比自然境界更加深入的反省,但是它们没有反省到人性的极致,也不知道人性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人性的变化是要随缘的,它们也很难判断哪些恶行是从性善中发出来的,哪些是从性恶中发出来的。换句话说,无我论认为人性不是定善或是定恶,只要有善的机缘人就可以转向善,有恶的机缘人就会转向恶。当然,我们也可以有所侧重地讲天灾或是人祸。因为佛教认为即使疯子和植物人,在他成为疯子和植物人之前,他们已经是具有一颗分别心了,只是我们正常人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分别什么而已。庄子常常在他的寓言里面嘲笑孔子,我想是因为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庄子是借孔子这个形象来嘲笑那些小人儒,即执善不化的儒家者流。
而佛家所说的主客泯灭、主客不二或老庄所说的物我两忘境界则是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能清清楚楚观照到的,也就是说他是知觉到此境的。这也是国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本原因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动物,本身具有一种对于宇宙人生进行感知、思考、觉悟的能力。当然庄子讲的孔子并不是《论语》中的孔子,其实《论语》中的孔子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们下面会讲。
当然,行动上的完全自由并不是胡作非为意义上的自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由。当然,庄子这篇文章不是认为不提倡仁就会没有盗,而是说盗跟仁其实都是自以为仁。
所谓内圣外王,必先内圣而后能外王,这在儒道佛三家莫不如此。这四种心就是善性的萌芽,所以人应该回归他的善性。譬如孟子斥杨墨时就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条蛇时会起鸡皮疙瘩,这让我们在生理上感到不舒服,这是逆。
当我们清楚这一点以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理解所谓的自私实际上是相对于无我而成立的。因此,从个体自我的层面来讲,如果按照孟子的道路来开展人生的话,那么就是要不断地改恶修善,最后回归于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种境界。
所谓神人,就是说我们不能用凡胎肉眼去解释他们做的事情,他们是神而化之,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人转化了的。其实性恶论既不是作恶的意思,也不是说人的性质里面已然具足了恶,人性恶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
我们知道,人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又怎能要求所有的人在同时同地接受一个价值呢?这就好比要把所有人的脑袋变成一个人的脑袋,甚至还要把这个人的脑袋变成永远不变的或是此时此刻的脑袋。因为自私的前提是承认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当这个我的需要要求得到满足时,这才会产生自私的思想或感情。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至于人能够行善,那是经过后天教化形成的一种人为的现象,并不是本来如此。佛家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整个大千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平等无二,没有高下之分的。而当我们看到一个美景,会觉得身心舒坦,这时我们的整个生命感到舒畅,这是顺。最后一个境界是大我境界。
但是,当庄子这么描述的时候,其实是他自己觉知到在这个境界中的人的状态,并由此而认为这个景象是美的和乐的,但一旦我们离开庄子的描述,如果我们想象我们自己就是庄子所描述的那个人,那么我们是不会觉知到快乐或者痛苦的。自然界是与人文的世界相对意义上的世界。
但是荀子认为这还不够,他认为尽管人性是恶的,但是人性是可以转化的,通过礼乐、仁道的教化可以把每个人改造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我认为荀子的定义并没有什么问题。
其次,这种关于人的起源的生命观,它们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开展的模式是完全受制于前定的自然禀赋的,也就是说,在生命开展的过程中是完全放弃了主体能动性的。仙界里的仙人是不愿意下落凡间的。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